2025年4月22日,以“人工智能 助力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九屆中國發明家論壇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田立文榮獲“發明創業獎·人物獎”特等獎,并被授予“當代發明家”榮譽稱號,是當屆我國農業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棉花專家。
從“新疆棉花精量播種棉田保苗方法”到“紡精梳300支棉紗有機長絨棉原料生產方法”,從“新疆棉區高產高效輕簡栽培方法”到“低機械纖維損傷的機采棉加工生產方法”,田立文的多項顛覆性專利,為他摘得中國發明領域的最高榮譽。其中,兩項核心技術尤為亮眼:“紡精梳300支棉紗有機長絨棉原料生產方法”與“高品質新疆機采棉生產方法”突破機采棉纖維損傷瓶頸,首次實現我國優質乃至超優級長絨棉生產技術的海外專利授權,終結了高端棉紗原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低成本高效益棉田滴灌系統及使用方法”更具革新意義——他率先提出以3-7米低工作壓力替代常規10米高壓力,以3.2升/小時大流量滴灌帶替代0.8升/小時小滴量系統,結合精簡過濾裝置與一次性滴灌帶、支管及連接件設計,不僅將新疆棉田滴灌設備投入控制在每畝600元以內,更提供了可大面積推廣的滴灌技術方案。這項成果與同行共同創造了單一區域單一作物大規模低成本應用滴灌技術的世界奇跡,彰顯出獨具新疆特色的技術創新力。正如國內外同行評價:“中國棉花技術已從追隨者變為規則制定者,這正是綠色棉田里的中國答案。”
扎根棉田 立下宏愿
田立文,1965年5月生,1992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曾任第十二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新疆科技特等獎獲得者,兼任新疆棉花學會理事,自治區棉花崗位科學家。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田立文的研究生時期。那時的他,在導師的指引下,敏銳地洞察到新疆將成為中國棉花產業的未來。懷揣著對棉花事業的無限憧憬,他毅然奔赴新疆。新疆主產棉區的壯觀景象讓他震撼不已,但同時也讓他開始直面新疆棉花生產中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
“棉農頂著烈日從早忙到晚,一年辛勞卻未必能有理想收獲……”田立文常提及當年觸動他的場景。正是這份共情,讓他立下宏愿:以技術創新為棉農解憂。
從此,田立文開啟了科研攻關之路。針對棉花播種保苗率低的問題,田立文通過大量調研和實踐,發現問題的根源不僅在于機械,還在于種子質量和農藝等綜合配套技術。于是,他創新性地在傳統種子精選工藝中加入色選與磁選環節。其研發的磁選機將鐵粉滲入裂縫種子,通過N35-52的強磁鐵釹鐵硼材料打造的輸送帶轉向輥,將裂縫種子吸附在輸送帶表面,直至其遠離該磁輥才掉落,從而實現高效分離。同時,他配套提出“播種深度降至2.5-3.0厘米、播種期推后5-7天、選用籽指9.5克以上種子”的農藝配套技術,將棉花發芽率穩定提升至88%以上,為新疆棉花贏得了科技領域的廣泛贊譽。
田立文專家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惠及廣大農民。三十多年來,他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與棉農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并針對農民反映的種植方面的問題,帶領團隊深入研究,結合新疆自然生態特點和種植管理模式,推出與新疆自然生態條件高度匹配的栽培管理技術方案,實實在在為棉農紓困解難。
科技力量 棉業新篇
三十余載春秋,田立文將青春與汗水深植新疆熱土。他專注于棉花優質高產與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以科技之力改寫著新疆棉花產業的篇章。
自1992年開始在新疆生產一線從事棉花研究以來,田立文主持并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20余項,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7項,包括省部級科技一等獎7項和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獲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25項;參與制定國家、地方與企業標準總共32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51篇(其中SCI收錄21篇);出版學術專著26部。
田立文在新疆棉花產業領域深耕多年,成果豐碩。他持續鉆研膜下滴灌技術,成功使棉田耗水量降低30%,同時將肥料利用率提升20%;創新研發的輕簡化種植技術,讓生產投入減少超30%。在機采棉加工方面,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低機械損傷生產方法成效顯著,經該技術處理后,原棉纖維長度較傳統方法平均增加0.9毫米,斷裂比強度平均增加1.1厘牛/特克斯,有效控制了棉花纖維在長度與強度上的損耗,大幅提升了機采棉的整體品質與可紡性。不僅如此,他主導制定的28項標準,推動了新疆棉花生產的標準化管理,還為中亞多國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他牽頭研發的新疆棉花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正為重塑產業生態發揮重要作用。自2016年起,其研發成果在新疆累計推廣面積達1.4億畝,創造了37.31億元的經濟效益,極大提升了新疆棉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正如田立文榮獲新疆科技特等獎時的感言:“一粒棉種承載著國家戰略,一片棉田關乎百萬民生。科學家最大的榮耀,是看到技術化作棉農臉上的笑容。”這份初心,正是他在綠色棉田里書寫創新答卷的永恒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