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關于做好2023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國減辦發〔2023〕5號)、《中國科協科普部關于做好2023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科協普函綱字〔2023〕8號)文件要求,4月10日,哈密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伊州區氣象局、哈密市第四小學開展“走進自然”科普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在身臨其境中感受科學的樂趣,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提高學生預防自然災害、防范災害的知識和能力。

在市區豐裕園濕地公園,孩子們圍坐在氣象局工作人員身邊,聆聽科技工作者講解哈密的氣候特征、自然災害類型以及濕地的作用。研學現場,老師和孩子們積極互動,解答他們的疑問。通過小實驗,讓孩子們對了解到的知識有更為形象地認識。來到哈密國家基準氣候站,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了氣象科學的發展進程、人工引雷、人工增雨等情況和工作原理。寓教于樂中,孩子們收獲了知識,也對氣象科學產生了興趣。在伊州區團結路社區科普館,科技工作者向孩子們講解地震儀原理并演示展項,講解冰川結構及演變,在講解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同時,向孩子們普及落水自救等避險自救方法。最后,哈密市科學技術協會的科技工作者在向學生們講解應急避險知識的同時,還發放了《應急避險手冊》《公民節約用水行為規范》《科學避謠手冊》等科普資料,倡導孩子們在校園中向同學們多宣傳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知識,在加強自我防范的同時還要引導身邊的同學們,在校園中做一名科普宣傳員。

此次活動由哈密市科學技術協會與伊州區氣象局共同組織策劃實施,活動形式創新,內容豐富,后期,哈密市科學技術協會還將開展創新融入互動體驗式科普活動。下一步,哈密市科學技術協會還將與相關單位(部門)聯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系列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科技帶來的魅力,增強引導和培養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責任編輯:張清云
哈密市科協 張多民 供稿